脑部药物靶向与递送正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血脑屏障(BBB)的阻挡,许多候选药物在大脑中无法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已经成为治疗脑部疾病的主要障碍。为提升脑部药物的递送效率,人们探索了多种创新方案,包括靶向血脑屏障中的内源性转运蛋白,例如转铁蛋白受体、胰岛素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以及近期关注的谷胱甘肽转运蛋白。谷胱甘肽聚乙二醇化脂质体(G-Technology®)已成功作为脑部药物递送平台,用于开发多种治疗方案。其中进展最快的是2B3-101,该药物是一种靶向脑癌的谷胱甘肽聚乙二醇化(GSH–PEG)脂质体多柔比星。其概念验证研究已证实对脑瘤有效,并已进入I/IIa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实体瘤脑转移及复发性恶性胶质瘤患者。
然而,要检验脑靶向与药物递送系统的药代动力学效能,必须建立一种能直接监测大脑内部药物浓度的监测系统。现有方法(如组织匀浆法)常因无法区分血管内与脑内药物成分而难以适用。微透析研究虽证实G-Technology®可显著提升水溶性药物有效载荷在脑部的递送效率,但由于多柔比星具有亲脂性和吸附性,该方法无法用于其浓度测试。开放式微灌流技术(Open Flow Microperfusion, OFM)能够通过采样来监测物质浓度,且不受分子大小和亲脂性的限制。脑部开放式微灌流(cOFM)技术已针对大脑应用进行优化,可在不影响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前提下完成采样。该技术采用无膜植入式探针,既避免了物质吸附问题,也防止了可能引发胶质瘢痕的组织相互作用,从而能够在血脑屏障完整、未受影响的脑组织中实现无干扰采样。
本研究旨在对比两种不同药物递送系统对脑内多柔比星浓度的影响:一种为谷胱甘肽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递送系统(2B3-101),另一种为已上市产品Caelyx®/Doxil®的仿制药——一种结构相同但无靶向功能的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制剂。研究采用脑开放式微灌流(cOFM)技术对脑间质液中的多柔比星进行采样,并以荧光素钠(NaF)作为血脑屏障完整性的指标。大鼠单次静脉注射7 mg/kg的2B3-101或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Caelyx®的仿制药),给药后5小时内进行血液和cOFM采样。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脑内NaF浓度监测值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表明血脑屏障保持完整。使用2B3-101后,脑组织与血液中多柔比星浓度比达到Caelyx®仿制药的4.8倍(p=0.0016)。综上所述,通过cOFM采样技术证实,2B3-101能在不影响血脑屏障完整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多柔比星在脑组织中的浓度。
植入脑部开放式微灌流(cOFM)探针的健康大鼠分别接受2B3-101(n=4)或非靶向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Caelyx®的仿制药,n=8)静脉推注。两组中各有一例动物被排除分析:2B3-101组中一例因NaF比值AUC超过0.0388阈值(cOFM样本与血浆中NaF浓度比值),且cOFM样本中可见血液成分,提示血脑屏障功能受损;Caelyx®的仿制药组中一例因动脉导管渗漏导致失血而被排除。接受Caelyx®的仿制药给药动物的NaF比值AUC(cOFM样本与血浆中NaF浓度比值)为0.0042±0.0023(均值±标准差,n=7);2B3-101给药组该比值为0.0092±0.0071(均值±标准差,n=3;与Caelyx®的仿制药组相比p=0.12,非配对双尾t检验)。两组在给药后的NaF血脑屏障渗透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两个治疗组中,血浆NaF浓度均随时间积累,而脑部浓度保持稳定。
图1. 给予2B3-101或Caelyx®的仿制药后多柔比星在血浆与脑组织中的浓度-时间曲线图。脑部浓度数据取1小时脑部开放式微灌流(cOFM)采样周期末的测定值。
脑部开放式微灌流(cOFM)样本中多柔比星的平均浓度显示,2B3-101的浓度显著高于Caelyx®的仿制药(图1),基于cOFM浓度AUC计算达到5.8倍。同时,2B3-101给药后的血浆多柔比星浓度也显著更高(基于血浆AUC计算为1.3倍)。为排除全身暴露量升高1.3倍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计算每只动物的脑组织与血浆AUC值,并得出脑组织-血浆比值。结果表明,与仿制Caelyx®相比,2B3-101给药后可实现统计学意义上高达4.8倍的脑部药物递送量(p = 0.0016,非配对双尾t检验;图2)。
图2. 给予2B3-101(深灰色柱)与Caelyx®的仿制药(浅灰色柱)后的脑组织-血浆AUC比值。2B3-101组的药物脑部递送效率显著提高4.8倍(p = 0.0016,非配对双尾t检验)。
研究证实,脑部开放式微灌流(cOFM)技术能够实现对脑细胞外液中亲脂性物质的采样,并可直接比较两种脂质体多柔比星制剂在脑内的分布差异。与Caelyx®的仿制药相比,2B3-101显著增强了多柔比星向脑部的递送效率——这一发现为"该化疗药物可改善脑癌治疗"的概念验证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
本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案(结合谷胱甘肽聚乙二醇化脂质体/G-Technology®技术与脑部开放式微灌流(cOFM)监测)可推广应用于其他药物及制剂,这不仅证明了脑部药物递送平台的通用性,也展现了脑部采样技术的广泛适用潜力。
适用于小分子/大分子药物,亲水/亲脂性物质,多肽,蛋白,抗体,结合药物与游离药物,转运体,酶,纳米载体和囊泡等的活体取样
Birngruber T, Raml R, Gladdines W, et al. Enhanced doxorubicin delivery to the brain administered through glutathione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2B3-101) as compared with generic Caelyx,(®)/Doxil(®)--a cerebral open flow microperfusion pilot study. J Pharm Sci. 2014 Jul;103(7):1945-1948. doi: 10.1002/jps.23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