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外透皮试验(IVPT)中,需要使用人或动物的离体皮肤模拟外用制剂在生理条件下的经皮渗透过程,通过动态监测给药后特定时间内制剂有效成分的累积药物量和渗透速率,从而考察药物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行为,为评价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保证。
皮肤模型的选择是IVPT试验的关键环节,USP<1724>、FDA、EMA、NMPA(国家药监局)等法规中对离体皮肤的来源、部位、处理方式、储存方式、完整性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在试验前后确保皮肤的完整性符合要求。
电阻测试是常用的皮肤完整性测试方法之一,皮肤的厚度、含水量、温度、油脂含量以及是否存在角质层等都会影响皮肤的电阻抗。据FDA相关资料(详情请点击链接查看)显示,电阻值低于基准值(无皮肤膜,溶液读数)3倍的皮肤由于其屏障受损应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同理,电阻读数高于基准电阻的20倍的皮肤,因具有角化的上皮层,也应该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通过如上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官方规定的皮肤电阻范围比较宽泛,那么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不同高低电阻的皮肤对最终的药物累积渗透量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选择不同电阻的皮肤呢?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验证实验,供各位老师参考。
探究相同厚度不同电阻抗的皮肤对药物累积渗透量的影响。
巴马香猪皮肤样本:厚度1.0mm(3组低电阻,3组高电阻)
药物:利斯的明贴剂
VDC12 Plus自动透皮扩散仪(北京合邦科仪)
接收介质(生理盐水)
电阻抗测量仪(SKT)
皮肤厚度测量仪
高效液相色谱仪
1. 皮肤样本及药物准备
1.1 从同一供体处采集巴马小香猪皮肤样本,记录皮肤的位置,并处理成直径25mm,厚度约1.0mm皮肤切片。
1.2 用电阻抗测量仪测量每个皮肤切片的电阻抗,并记录数据。将皮肤切片根据电阻抗值分成两组,分别是低电阻和高电阻。
1.3 将药贴裁切为直径14mm圆片备用。
表1 皮肤电阻抗数据
2. 实验方法运行
2.1 自动透皮扩散仪设定实验方法;
2.2 运行实验方法,使扩散池温度恒定在32°C±1°C。
3. 药物施加
将直径14mm的药贴紧贴皮肤角质层,确保皮肤平整、无褶皱后将样品室(上盖和中盖)安装在扩散池上,确保角质层朝上,开始实验。
4. 采样
4.1 在设定的取样时间(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24小时)从接收室中取样10ml,记录每次采样的时间;
4.2 每次采样后,补充等体积的接收介质,保持接收室中液体体积恒定。
5. 分析药物浓度
5.1 使用HPLC等分析设备测量接收室溶液中药物的浓度;
5.2 记录每个时间点的药物浓度数据。
6. 数据处理与分析
6.1 计算每个时间点的累积渗透量;
6.2 对不同电阻抗组的累积渗透量进行比较分析。
不同电阻的皮肤其累积渗透量均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 累积渗透量均值随时间变化曲线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设定的时间点(1h、2h、4h、6h、8h、12h、16h、20h、24h)针对两组样品进行的平行实验中,皮肤厚度均一的前提下,实验结果显示出明显的趋势:具有高电阻值的皮肤其药物的累积渗透量低于电阻值较低的的皮肤样本。
经过上述验证实验,我们明确了皮肤的电阻值对药物的渗透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皮肤的电阻值越高,其对应的药物累积渗透量则越小。这一发现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实验参考,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依据实验的具体需求,选择具有适宜电阻值的皮肤样本,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图. 瑞士SKT公司ER2310皮肤电阻抗测定仪
仪器操作简单:智能换挡,无需反复测量和手动调挡,测量一次即可。
检测速度飞快:毫秒级速度,工作效率提升立竿见影。
实验结果稳定可靠:不受实验室温湿度影响,大大提高IVPT结果可靠性。